2021年5月28日,在长沙清水塘第三小学,学生们在科学课上跟着老师学习组装航模。 新华社发
5月29日,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。意见指出,要通过3至5年努力,在教育“双减”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,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,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,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,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。
【资料图】
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负责人指出,基础教育阶段是“孵化”学生科学精神、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,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。
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
意见提出,要在“国培计划”示范项目中专门设置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。升级实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提升行动计划,增强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,探索开展科学教育专业水平认证工作。
意见要求,要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,加强中小学实验员、各级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,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。各地要切实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学教育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探索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。
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
意见要求学校拓展科学实践活动,各地要按照课程标准,开展实验和探究实践活动,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%的教学要求。各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,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、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(馆所、基地、园区、企业等)。
意见要求学校要开展“请进来”“走出去”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。在“请进来”方面,开展“科学家(精神)进校园”、少年科学院、流动科技馆、流动青少年宫、科普大篷车、科技节、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。在“走出去”方面,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,进行场景式、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。
加强国产软件应用引导
意见要求健全课程教材体系,完善科学教育标准,如: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,加强中小学科学及相关学科(物理、化学、生物、地理、信息科技/信息技术、通用技术等)课程标准及教材修订完善工作,凸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,强化年级学段有机衔接,统筹规划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。
此外,还应在科学教育教材中加强国产软件应用引导。将教辅书纳入监管体系,确保教辅书的思想性、科学性。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组织研制适配课程资源并向学校免费提供。将学校课程、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。
亮点
鼓励科学家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
意见指出,要全面动员相关单位,服务科学实践教育。包括:统筹动员高校、科研院所、科技馆、青少年宫、儿童活动中心、博物馆、文化馆、图书馆、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,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、基地、营地、园区、生产线等阵地、平台、载体和资源,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。
意见提出,各地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,引领科学教育发展。鼓励和支持高校、科研院所建立激励机制,引导科学家(科技工作者)研究和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,安排实验室等科技资源向中小学生适当开放,协同组织科学夏(冬)令营等,为科学实践活动提供有力保障。
同时,意见鼓励各有关部门、单位建立“科学教育社会课堂”专家团队,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。结合儿童友好城市建设,推动各地建设具备科普、体验等多功能的教育基地。深化环保设施开放,丰富环境科普内容形式,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。
意见要求,各地要搭建平台,支持中小学与高校、科研院所联系,用好相关实践资源。推动大学与中学联合教研,实现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等更好衔接;倡导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、科普站、人才培育班,探索大学、中学双导师制,进行因材施教。
试点建设科技高中 加强与大学人才培养衔接
意见指出,各地、各有关高校要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有效模式,建立统筹协调机制,明确“中学生英才计划”“强基计划”“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”“高校科学营”等项目在选拔、培育、使用上的各自侧重点,细化支持措施,推进有序实施,提高培养效率。
意见明确,各地要推动各类学校强化跟踪研究和总结,实现在有潜质学生的发现方式、培养路径上取得实效。试点建设科技高中,加强大学与高中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衔接。
加强实验考查 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
意见指出,为促进科学教育,各地应继续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,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。
意见要求,各地要完善试题形式,坚持素养立意,增强试题的基础性、应用性、综合性、创新性,减少机械刷题,引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,培养学生科学精神。加强实验考查,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。
同时,各地可以建立由学科命(审)题人员、学科秘书、教育测量专家、命题组织管理人员等组成的高水平命(审)题队伍,优化队伍结构。强化中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,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。
采写:南都记者 宋凌燕
上一篇 : 权威解读丨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降幅继续收窄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