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近年来,随着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蔚然成风,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从“引进来”到“走出去”的重大转变。今年一季度,我国汽车出口量已超越日本,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。 汽车出口量强势增长的确令人欢欣鼓舞,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,自主车企布局海外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掣肘。比如在准入法规方面,我国汽车进入欧盟、美国等市场时,除了要进行强制性认证外,还要满足REACH、ELV指令等准入环保要求。随着上述标准法规日趋严格,对于国内车企乃至整个汽车产业链而言,都将遭遇不小的技术和贸易壁垒。海外技术壁垒不容小觑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,今年1~5月,我国汽车出口175.8万辆,同比增长81.5%。海关总署发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,今年前5个月,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总额达2667.8亿元,同比增长124.1%。 从上述数据可见,中国汽车出口整体呈现“量价齐升”的良好局面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,在中国汽车出口上正发挥着“压舱石”的作用。不仅如此,随着“出海”步伐的加快,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汽车品牌将目光从亚非拉地区转向了欧美市场,中国汽车出口正呈现多元化的市场格局。 业界普遍认为,我国汽车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,但需要注意的是,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攻城略地的过程中,不应仅将目光放在销量增长上,还要时刻关注车辆能否满足出口市场的相关标准和法规。 据SGS汽车服务事业部总监吕彬偲介绍,我国车辆在进入出口市场前,需要在准入环节做好全方位的准备,主要涉及产品强制性认证、环保标准合规、相关市场贸易壁垒等,对于中国车企来说,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,既不可盲目自信,也不能小觑海外的技术壁垒。 例如,REACH法规作为欧盟开展的有害物质相关管理法规之一,是技术含量较高的贸易壁垒。根据《汽车行业REACH指南(AIG)4.0》规定,新能源汽车和传统内燃机汽车均在欧盟REACH法规管辖范围,进口车辆需符合该法规的限值要求。极为严格的标准措施,对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欧盟市场形成了较大阻碍。 此外,美国也陆续出台多项环保法规,如《有毒物质控制法》(TSCA),涵盖了工业化学品及其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管理,建立了商用化学品报告、记录、跟踪、测试和使用限制等要求在内的一整套化学品管理制度。此外,还有广为熟知的“加州65”法案,该法案逐渐成为全球环保标准之一,并在欧洲、亚洲、澳洲等许多地区得到广泛应用。不仅如此,诸如ELV指令、回收指令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法规、WFD指令、欧盟新电池法、GADSL等技术壁垒,给我国汽车出口增加了不少难度。出海车企合规意识有待加强合规是中国汽车出海的生命线。为符合海外市场的环保法规要求,自主品牌需要从源头进行汽车化学品的相关管控,履行包括识别、通报、信息传递、限制使用等一系列义务。目前来看,随着中国汽车走出国门的脚步不断加快,国内车企对海外环保法规的研究正逐步深入。 然而,不乏有部分车企的合规意识较弱,或是对海外法规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不高。以应对REACH法规为例,自该法规实施以来,欧盟主要车企已在汽车材料方面做出了大量调整和改进,对法规也有了更为深入地认知,并拥有独立自主的应对能力。反观国内部分车企,仍停留在是否要采取合规材料的层面,有些车企甚至将整车型式认证与REACH法规混为一谈,让不合规产品“裸奔”出口。 “汽车产品涉及产业链较长,组件材料相对复杂,导致其管理难度较大。目前,汽车行业普遍通过下游供应商提交CAMDS或IMDS系统填报申明的方式,来监控汽车材料中是否含有法规管控物质。不过,在实际填报数据过程中,因下游供应商对法规要求、填报系统了解程度不一致,及其自身的专业度以及对法规的重视程度不够,容易造成系统数据不真实或不全面,从而给车企产品出口海外带来一定风险。”吕彬偲进一步透露,由于大多数环保法规是基于健康或环保需要而建立并实施的,加之汽车具有大宗商品的属性,在海外被抽查监管的力度较小,导致部分出口车企存在侥幸心理,对海外环保法规的管理要求相对松散。 对此,有业内专家指出,海外法规标准的更新升级,迫使车企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和提升原辅料质量,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,同时也带来管控、管理成本的上涨,尤其是高昂的化学物质解析试验费用,无论是让产业链哪个环节来承担或分摊,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然而,一旦被发现车辆不合规,出口车企将面临较为严重的后果。从近些年欧盟的实际处罚案例来看,一般是强制召回或销毁不合规产品,处理费用相当高昂,同时还可能面临经济处罚。 “除造成较高的经济损失外,如果被欧盟某成员国通报处罚,极有可能导致其他成员国也对该品牌加强监督管理,甚至展开有针对性地抽查行动。”吕彬偲表示,若出口车企出现不合规的行为,不仅会影响该企业的品牌形象,也会对其他自主品牌的海外布局造成负面影响。从产品开发阶段做好应对管理近年来,海外市场对出口产品的关注重点从物理指标向化学物质指标倾斜,因各种化学物质超标导致的汽车召回比例呈上升趋势,以欧盟为代表的海外市场,针对化学物质限量的“清单”也在不断扩充,覆盖面更为广泛。各类法规标准的实施,将进一步加剧中国汽车产品的出口压力。因而,国内汽车制造商在及时跟进法规最新动向、从源头全面加强产品管理、积极主动规避贸易风险等方面,仍需继续努力。 在吕彬偲看来,面对日益严格的出口要求,汽车整车以及零部件企业要从产品开发阶段就做好应对管理,并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: 一是企业应建立内部法规跟踪机制,及时了解国外法规标准最新制修订进展,如欧盟REACH法规、ELV法规,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法规的更新情况,以及关注国外执行机构通报情况等,避免因管控物质更新跟进不及时而导致产品违规;二是建立企业内部的环保法规管理保障体系,如绿色物品采购、化学管理手册等绿色采购体系,将法规管控要求逐级贯穿至产品的设计开发、物料认证、供应链开发与管理、采购过程、外包过程、制造、检验、产品标识与追溯过程控制、变更管理等关键过程,进一步降低产品出口风险;三是汽车企业应创建自身高风险数据库,识别各类材料中的高风险物质,通过适当的判定规则确定零部件风险等级,并对其进行分级管理,实现有害物质精准管控,提高管控效率,降低管控成本;四是加强对内部员工及供应链合规意识和能力培养;五是定期开展摸底自查,及早发现风险项并及早整改,加强有害物质生产一致性控制,确保产品安全合规。 此外,针对各国设定不同的认证法规、准入要求,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修订、完善汽车出口标准和法规,并尽可能实现与国际接轨。与此同时,国内有关机构还可以与国外汽车认证部门进行协商,争取通过委托国内具备资质的机构或在中国设立派出机构的方式,为中国车企的“出海”认证提供便利。 据吕彬偲介绍,SGS已开始与汽车各行业组织合作,为企业量身定制合规方案,包括方案定制、检验测试、数据库验证、出口认证等环节,结合内部数据库为企业验证下游供应商自行上报的数据结果,提前排除超标风险,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法规培训服务,提升企业及下游供应链的法规管控意识,助力开拓海外市场。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,我国汽车出口市场风口已至,但海外市场“水深鱼大”,出海的航程中不乏风浪和暗礁,想要行稳致远依然充满挑战。对于国内车企而言,想要实现高质量出海,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由出口大国转变为出口强国,应充分认识到产业责任的重要性,既要在合规性上有底气,还要依托核心技术能力,加大海外投资和建厂步伐,建立本土化的营销能力、研发能力以及服务和品牌力等。
上一篇 : 海南椰岛(600238)6月27日主力资金净买入252.58万元
下一篇 : 最后一页